合而不一|HERE NOTE|黑川雅之

JP  |  CN

8 CONCEPTS

概念

1_HORIZON | platform

2_OPEN DEVICE|anti-furniture

3_ANIMA|anti-cyborg

4_INFRA-FRAME | organization

5_HYBRID | skin

6_SIMPLICITY & MINIMALISM | less is more

7_MINIMAL & MATERIAL | antinomy

8_NEGATIVITY & PASSIVITY | temptation

1_HORIZON | PLATFORM

人在水平的平面/HORIZON上活动。

人总在生活中寻找或制造水平的平面。水平面/HORIZON就是人们找到的第一个道具,以此为基础,人类的文明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才得以形成。

亚洲文明的“水平面”是高出地面的地板,这在日本和中国都不例外。比如在日本,绝大多数的住宅里铺设了大面积的架空地板,而这个巨大的水平面就是人们生活的舞台/STAGE。在这里居住,就像和家人一起生活在海面的巨轮之上,人们无须另外添置家具,就能实现多样的居住需求。

现代的城市、道路、建筑和家具也都承载于水平面/HORIZON上。正如猿猴在树上建造居所,鼹鼠在地下挖出洞穴,人类则在水平面/HORIZON上搭建赖以生存的城市。

由此,我也从水平面/HORIZON重新出发,制作了各种不同的装置。地板是最初的水平面,在此基础上,我创作了睡觉时的水平面、工作时的水平面、坐下休憩时的水平面,以及放置物品与书本的水平面。
这些水平面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平台,让他们得以共聚一堂。

这个项目中的各种装置,都是由“水平面”衍生而来的。

日本传统住宅“书院造”的地板就像设置在屋檐下的“舞台”,人(即“物”)在上面流动,聚集成群。 这就是一个为集群而设的平台,亦如我们脚下的大地与绘画中的余白。

最初的平台是大地。

色々なプラットフォーム(水平面/HORIZON)を発見する。

2_OPEN DEVICE | ANTI-FURNITURE

支撑生活的平面|PLATFORM

欧洲的“家具/FURNITURE”概念源自建筑的“室内装饰/FURNISHING” 。“室内装饰”从建筑脱离出来,就成了“FURNITURE”。“绘画/PAINTING”和“雕刻/SCULPTURE”原本也属于建筑中的一部分。因此,建筑堪称艺术之母。

人们将建筑视为空间,或许是出于“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空间”的观念,也可能是因为“最早的建筑是洞穴”。家具则是建筑中共通的主要部分,它既是一种“空间”,也是空间的内部装饰。

在亚洲的思想中,世界是物的集群,“万神”是从“混沌”中分离出来的。而亚洲的建筑,则被视为树木与树木的集群,即树林。树木是“万神”,也是“支柱”。它与大地之上的“地板/FLOOR”共同构成了建筑的空间。总而言之,亚洲的建筑是一种“物”。
“支柱”和“地板”都属于“物”,因而建筑也被视为“物”。“物”是万神,是灵魂,而这两者又是一种装置。

3_ANIMA | ANTI-CYBORG

具有“间”的装置|OPEN DEVICE

有一种思想认为,赛博格式的机械化有机体才是人类的理想形态。对移动的人类而言,道具最理想的形态是被植入身体,与身体融为一体。此时的道具不只是可穿戴的, 它已经进化成了人的一部分。如果有可能,人类应该在脑内植入电脑,在眼里植入望眼镜和显微镜,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。这就是这种思想的大致主张。

然而,将道具与生物体融合并不是一个好主意。对于生物体来说,道具是外来的异物。异物还是应该在体外与人类建立良好的关系。
在亚洲,道具是“万神”和“灵魂”。人们总是以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对待道具。他们重视道具的自主性,会与其保持一定的“间”距。木匠的刨刀是四四方方的, 与手的形状并不贴合。和服的裁剪也不显身材,风能从布料与身体之间拂过,那里有恰到好处的“间”。毛笔的笔杆是规整的圆柱,拿在手里也不是很顺当。
人们在使用道具时,会留有一定的“间”。身体与道具的互动就像在对话,而“间”就是由此产生的。

道具不能像赛博格那般,与人的身体融为一体。它必须如同“万神”和“灵魂”那般保持独立,与人类构建良好的关系。

在我看来,道具与“万神”和“灵魂”之间的相似性也许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命题。

SEAT 和 CHAIR 都是椅子。SEAT 就像交通工具上的座席,源自“身体与椅子融为一体”的构想。 CHAIR 则来自修道院和宫殿的漫长历史,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椅子。诞生于近代之后的 SOFA 反映了近代的 唯理论,它也受到了 SEAT 思想的影响,认为椅子是身体的一部分。本方案是将椅子与身体分开,使之回归到 PLATFORM 的状态。

4_INFRA-FRAME | less designed to update

支撑各种功能性部件与桌面的框架(FRAME)

这件家具由大跨度的钢架搭建而成,在结构上显得十分华丽。框架的顶部配有一张桌面,侧面装有边柜,可供电线走线及收纳所用。下部还配有抽屉。

桌面向来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。FRAME的桌面,不仅可以选配大理石或花岗岩等不同石材材质,还有通透的玻璃材质、木质,以及其他的自然材质可供选择。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,选择理想的桌面。

电线可以从桌面两侧进线,通过FRAME侧面的边柜连接到桌面的电子设备上。多余的电线也可以收纳在边柜中。
FRAME的下部以抽屉为主要结构,此外还装有各种各样的辅助用具。抽屉可通过导轨左右移动。整体而言,FRAME可以是行政办公用的桌子,可以是茶桌,也可以是书法家或画家的桌子。

在这个钢架构成的基础结构/INFRA-FRAME上,前后、左右及上下各方位都附有不同的功能性部件。
框架的进深是固定的,但宽度可按需求自由定制。

5_HYBRID | body and skin

铁与木的装置

FFRAME的桌子由铁质的骨架与木质的功能性部件组成。CHAIRS也是由铁质的腿与木质的弯曲胶合板构成的,椅子的表面使用了植物纤维牛仔布。
STAGE的书架则完全由胶合板制成。

铁与木都是我喜欢的材料。在铁器时代,铁是人类最早遇到的金属。它诞生于大地,经过炙热火焰的灼烧,最终为人所用。铁与木材非常相似,两者皆易于弯曲, 便于加工,与人类一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,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材料。

即便成了废料,铁仍能作为炼制新铁材的催化剂,发挥自己的作用。这是一种可再生的材料。木材也是如此,即使变成碎屑,也能重获新生。就算完全报废, 也能用来烧火。
铁就像是金属质地的木。

在很多场景里,铁与木都能相互搭配。在FRAME的桌子中,它们便是各司其职的。其中,铁质的INFRA-FRAME是固定不变的,木质的ACCESSORY则是可更换的。
即便后者出现损坏,铁质的骨架也能继续维系桌子上的“平面/HORAIZON” 。

合适的材料在合适的地方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。金属用作椅子的腿,能提供合适的强度。覆盖在其上的木材则有温柔的质感。

鉄と植物と鉱物

6_SIMPLICITY & MINIMALISM | less is more

多样性与纠葛中的辩证式飞跃

现代是充满多样性的时代。不,早在世界诞生之初,多样性就占据了主导地位。多样性催生了矛盾,进而形成了纠葛。当人们想要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,将矛盾与纠葛化为美,他们就会追求朴实。
极简主义就是这样诞生的。

朴实与极简主义是多样性的内在矛盾升华的结果。
PROTOTYPE/原型的发现,也要经过相同的过程。这些概念都是以多样性为前提的,是为了克服多样性才诞生的。这一过程就是一次“辩证式的飞跃”。
当人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世界的多样性,就要面对过剩的矛盾,以及由此而生的激烈纠葛。但对这些矛盾与纠葛的扬弃,又能让我们发现全新的世界观。这就是“辩证式的飞跃”。
日本审美意识中的“意气”与千利休的“数寄”均属此例,归根结底都是意识跃升后的结果。
潜藏在这些意识深处的,有苦恼、悲伤和寂寞,总的来说,这是一种叛逆的美学。

从“叛逆”“反抗”到“看破一切”“大彻大悟”,从身陷困境到飞跃升华,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日本的审美意识。纵观日本美学史,由矛盾与纠葛而生的美学意识数见不鲜,“倾奇者”和“婆娑罗”均为此类。
这些美学意识都体现了对“正统”的反抗,而其背后的思想又是十分悲观的,它植根于“未知的混沌”,认为人类永远无法真正看透这无边无际无限的混沌。
朴实并不意味着简单纯粹,它的语言是繁复的,它的美也是极为丰富的。在我看来,朴实的深处应该也蕴藏着世界的多样性和混沌的丰盛生命力吧。朴实是繁复的沉默,是华丽的极简主义。

TABLE 和 DESK 是家具中最具多样性的 PLATFORM 。无论是创作书画或设计,用电脑处理信息,还是以茶水美食招待客人,召开会议或研讨会交流知见,都是在桌面上进行的。 这个 PLATFORM 上浓缩了各种不同的活动场景,只要是桌面上的活动,就能在这里无间断地实施下去。各种各样的行为由此被连接了起来。

7_MINIMAL & MATERIAL | antinomy, anima and nature

抛开形态的外衣,体现材料本身的感觉

在人所面对的各种物质中,材料是最为原生的一种。作为混沌的碎片,它们仍然保持着从大地诞生之处的模样,充满了多样性。

每当与新的材料相遇,人们便会对它们仔细观察一番,思考加工的方法。了解材料的特性,是着手加工的前提。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脾性,一旦违背这些特性,便会在加工的过程中遭受严重的挫折。因此,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潜藏在材料中的感觉,做出顺应其特性的设计。
对待材料,就像对待大自然本身。船只有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潮水漂荡,才不会毁于波涛汹涌的大海。若要与奔涌的浪潮对抗,便会走向毁灭。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无法超越大自然的。
每一种材料都像是一片小小的海。规模上虽然悬殊,但其特性与真实的大海并无区别。与之对抗,只会收获惨痛的教训。

在顺应材料特性的同时,也要与其造型对抗,这就是这一项目的主题。材料就是混沌本身,天生就具备多样性。正因如此,我才会采用最为简洁的表现形式,将它们原本自由奔放的形状禁锢在几何学的造型中,以此制造出强烈的对抗感。

在我看来,这就是人类的一次微不足道的反抗。要知道,细胞的每一次分裂与增殖都是生与死的对抗。而生命本身就是对死亡的反抗。

8_NEGATIVITY & PASSIVITY | temptation

被动、消极、否定、叛逆的审美意识

人们在原初的混沌中发现了语言。随着语言的积累,人们就能通过语言的集群,逐渐看到这个世界的样貌。世界就像语言的拼贴画。

即使认识了新的语言,世界上依然会有未知的领域。混沌之中永远会有无法消除的未知和神秘,这是它消极的一面。而“物”的存在,让这些未知成了背景,两者就如同一幅画上的图形与余白。这余白既是我们身处的环境,也是我们脚下的大地。
未知的部分,或者说消极的部分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它就是我们所说的“间”,是因语言/“物”而生的领域。像这样被动地依附于他者而生的领域,总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。

语言与“间”的关系就像光与影、阳与阴,其中总是充满了被动。消极的混沌则一直主宰着我们的意识。
被动的审美意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。经受诱惑的美与克制的美都是被动的美,而“间”的美学也同样是被动的美学。

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为亚洲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,也为此地消极的审美意识提供了条件。这里的歌谣总是充满哀伤和孤独的情绪。这里的人爱月亮更甚于太阳,爱阴影更甚于光明。
非洲沙漠的风吹过地中海,造就了欧洲干燥的气候。因此,欧洲人眼中的美是太阳的美,欧洲的歌曲也在歌颂太阳,裸体在欧洲也总是美的。这与亚洲的审美意识截然相反。
亚洲的思想始终沉浸在NEGATIVITY与PASSIVITY之中。

中国人与椅子的历史长达千年以上。我既想保留这种历史感,又想保留现代椅子的外形,这种被动的创作态度最终孕育了这把椅子。本应是次要的扶手成了椅子的主要结构,而提供座席的主要目的反倒是由附加的部件实现的。